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8篇
  免费   700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830篇
地球物理   673篇
地质学   1712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4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hou  Kan  Liu  Baoyin  Fan  Jie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8):1363-1381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neighboring mountainous areas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earthquakes with a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 5.0, as well...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隆升的非线性动态有限元仿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据青藏高原的地质特征建立分析模型,采用3维动态有限元方法,在计算仿真板块速度场的基础上,计算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该地区地壳岩石的等效应力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仿真得到的速度场与1998年GPS观测的速度场吻合良好;与过去一贯的假设相反,计算结果反映出地壳应力场不是静态的,而是此起彼伏,不断变化的,应力值最大且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在克什米尔地区、鄂尔多斯地区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与地震多发区域吻合。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古植被与再造山川秀美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要想恢复秀美的山川,主要在于恢复被人类严重破坏的原始植被.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到底是什么样子,学者们说法不一.孢粉分析是最重要的方法.目前,研究结果已揭示出黄土高原古植被在第四纪以来显示着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古土壤代表间冰期夏季风盛行的湿热气候,植被比较繁盛;黄土代表冰期冬季风盛行的干冷气候,植被凋凌.全新世中期5000~6000年前,现代间冰期气候最佳时期,半坡人生存之时,森林茂密并有亚热带植物入侵,但兰州一带1万年来一直保持着荒漠草原的面貌.因此,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应参照各地的原始植被并考虑现代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在东南部可以恢复森林,中西部可以恢复森林草原,西北部只能种草恢复草原.  相似文献   
4.
A synthesis of Holocene pollen record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the history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Palynological evidences from 24 cores/sections have been compiled and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shifted from subalpine/alpine conifer forest to subalpine/alpine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from alpine steppe to alpine desert in the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 and from alpine meadow to alpine steppe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lateau reg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These record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began about 9 ka from the southeast, and a wide ranging level of increased humidity developed over the entire of the plateau around 8-7 ka, followed by aridity from 6 ka and a continuous drying over the plateau after 4-3 ka. The changes in Holocene climates of the plateau can be interpreted qualitatively as a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and its secondary effects on the Indian Monsoon which expanded northwards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范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炳元 《地理研究》1987,6(3):57-64
青藏高原确切的范围各家说法不一,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巨构造地貌特征,提出以高原面及其海拔高度为确定青藏高原范围的依据,对青藏高原具体范围特别是东、东南的边界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依据主量元素可划分为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系列,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粗面安山岩、粗面岩,一个超钾质岩石的40Ar-39Ar年龄为17.58Ma,指示出火山活动为中新世.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火山岩都显示出富集LREE及LILE(Th、U)、亏损HFSE(Nb、Ta、Ti)的特征.超钾质火山岩具有较高的K2O(6.31%~8.55%)、MgO(6.75%~8.96%)、Cr(270.7×10-6~460.4×10-6)、Ni(142.3×10-6~233.9×10-6)含量,较高的(87Sr/86Sr)i(0.71883~0.72732)和较低的εNd(-14.78~-15.37),指示可能起源于一个前期亏损并经后期俯冲作用改造的富钾的方辉橄榄岩富集地幔源区.钾质火山岩具有比超钾质火山岩低的K2O、MgO、Cr、Ni含量以及高的Ba、Sr含量,初始87Sr/86Sr为0.71553~0.71628,初始143Nd/144Nd为0.51197~0.51198,在空间上与超钾质火山岩共生,可能是前者母岩浆的演化产物.钙碱性火山岩具有较高的Sr(881.7×10-6~1309.2×10-6)、Sr/Y比值(50~108)和较低的Y(12.05×10-6~18.02×10-6),明显亏损重稀土Yb(0.93×10-6~1.30×10-6),类似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成分特征但相对高钾,并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0.70928~0.71374)以及高的εNd(-7.90~-10.91),指示起源于富钾增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上拉萨地块超钾质岩、钾质岩与N-S向地堑系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吻合,由此本文认为拉萨地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南北向地堑系的形成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大陆岩石圈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物中Zr/Rb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复杂,湖泊沉积物中的粒级差别很大,单一的测量方法往往难以奏效。Rb、Zr是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稳定元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别,Rb一般富集在细颗粒中,Zr则在粗颗粒中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与粘土(<2μm)含量存在显著相关,Zr/Rb值反映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大小。Zr/Rb比值所揭示的青藏高原中部280万年来经历的3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岩性变化、孢粉指标反映的环境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上新世——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磁性地层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新疆叶城剖面西域砾岩及下伏第三纪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西域砾岩的沉积时代为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磁性地层年龄为 3.5至 <1.8Ma。阿图什组沉积于早上新世 ,古地磁年龄为 4 .6~ 3.5 Ma。阿图什组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砾岩 ,为河流相及冲积扇前缘相。西域砾岩以厚层砾岩为主夹风成粉砂岩 ,为典型洪积—冲积扇堆积。西域砾岩的沉积反映了青藏高原北缘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强烈的隆起和剥蚀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星  周振宇  关莹 《第四纪研究》2008,28(6):969-977
自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小柴旦发现旧石器遗存以来,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已经发现了1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这些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0ka左右开始尝试向这些高海拔地区扩散,但直至距今15ka以后才有更多的人群迁徙至此。通过对这些遗存分布位置、古环境特征、年代测定和石器技术、组合分析,得以管窥古人类对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过程,并进而阐释史前人类技术发展、生存模式演变和古环境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各河流现代河床以下普遍堆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松散堆积物。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工程坝址的选择,影响相关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坝工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深厚覆盖层埋藏于现代河床之下,其形成年代一般先于一二级阶地,有悖于河流发育演化的常理,其成因一直令人费解。首次将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运动、地壳运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冰期、间冰期全球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是导致河流深切成谷并形成深厚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层序地层学原理,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和河流侵蚀基准面大幅变化,并产生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的原因和过程。最后,进一步将沿河大型古滑坡的孕育和发生与河谷深切事件相联系,提出沿河大型古滑坡是在河谷深切期因前缘临空较好而形成的新观点,从而对沿河古滑坡前缘剪出口高程往往低于现代河床数十米的原因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